在江苏常州,3D打印技术正以“数字魔法”重塑文化创意的边界。从乡村学校的3D打印教室到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,从艺术工作室的创意设计到建筑工地的模型打印,这项技术正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。它不仅让孩子们在少年宫设计出会报警的拐杖,更让千年陶瓷在扫描仪下重获新生。今天,我们走进常州,解码3D打印如何赋能文化创意产业。

校园创客新天地
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的3D打印社团里,43名“小创客”正用3D One软件设计未来。他们打造的“海陆空三栖房子”能漂浮、飞行、行驶,“太阳能发电树”更摘得省级创新奖项。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,融合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艺术和数学(STEAM)元素,学生累计上传建模作品12000件。六年级冯逸轩说:“复杂几何图形不再是书本上的线条,而是立体的创意!”这种“做中学”模式让抽象科技知识具象化,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。学校还获评“全国青少年三维创意设计示范校”,印证了乡村学校科创教育的丰硕成果。
文物修复显神通
常州博物馆运用3D打印技术修复宋代透花瓷残片。通过非接触式扫描获取三维数据,软件修复纹理后,3D打印缺损部分,再经拼接、打磨、喷漆,完成修复。此方法避免传统翻模对文物的二次伤害,精度达0.1毫米,修复周期缩短至5天。修复后的透花瓷不仅保留了原有纹理,还通过朱红色点缀增添了现代艺术感,实现古今融合。正如修复师所言:“这是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,让文物在数字时代获得第二次生命。”
艺术创作添活力
雕庄中心小学学生董宇航、乐海天设计的“龙头拐杖”获常州市创客大赛一等奖。该作品结合3D打印与红外传感器,实现障碍物自动报警和物品捡拾功能。龙身采用3D打印笔制作,与拐杖结构件无缝融合,既具艺术性又具实用性。指导老师芮清表示:“3D打印让艺术创作突破材料限制,孩子们的创意有了更广阔的舞台。”作品还融入机械臂技术,可帮助老年人搬除路障或捡拾物品,解决了实际问题。
建筑模型拓新篇
数建智能科技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,将钢渣、建筑垃圾等固废转化为新型建筑材料,打印出多样化强度的建筑模型。其研发的“油墨”可固废循环利用,产品价值提升5-6倍。公司参与制定《3D打印住房技术规程》,研发龙门式房屋打印设备和无人机打印系统,推动绿色建筑发展。此技术不仅解决固废消纳难题,还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。2025年,公司计划进一步优化技术与产品,重点发力无人机打印系统,推动3D打印技术在更多场景广泛应用。
从校园到博物馆,从艺术到建筑,常州3D打印技术正以创新之姿赋能文化创意产业,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璀璨火花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,展现出文化创意领域的无限可能。
Not search wanted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