砂型3D打印技术作为增材制造领域的重要分支,凭借其无需模具、设计自由度高、生产周期短等优势,在铸造行业引发了革命性变革。该技术通过逐层堆积砂粒并选择性粘结,直接制造复杂金属铸件所需的砂型模具。目前,砂型3D打印主要分为粘结剂喷射(Binder jetting)和选择性激光烧结(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, SLS)两大技术路线。本文将从原理层面深入解析这两种技术的核心机制及其差异。

粘结剂喷射技术由美国ExOne公司于1996年首次商业化应用,其核心原理可概括为“材料铺层+粘结剂选择性喷射”。具体流程如下:
铺砂层:供砂系统将定量砂粒(通常为硅砂、宝珠砂等)均匀铺展在成型平台上,形成厚度约0.1-0.3mm的薄层。
粘结剂喷射:喷头根据三维模型切片数据,在特定区域精确喷射液态粘结剂(如酚醛树脂、呋喃树脂等),使砂粒局部粘结固化。
平台下降与重复:成型平台下降一个层厚,重复铺砂-喷射过程,逐层堆积直至完成整个砂型。
后处理:打印完成后需进行固化处理(如加热或紫外线照射)以增强砂型强度,随后清除未粘结的散砂。
材料适应性广:可兼容多种砂粒及金属粉末(需配合粘结剂调整)。
高打印速度:喷头可并行喷射,适合大尺寸砂型快速成型。
低成本:无需激光器等高能耗设备,材料利用率接近100%。
表面精度受限:受砂粒粒径影响,表面粗糙度较高(Ra≈12.5-25μm)。
SLS技术源于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,其核心是通过激光能量选择性熔融砂粒,实现层间结合。典型流程如下:
铺砂层:与粘结剂喷射类似,先铺展一层砂粒(通常需添加少量粘结剂或金属氧化物助剂)。
激光烧结:高功率激光(如CO₂激光器)按照切片数据扫描砂层,使局部砂粒表面熔融或软化,通过液相烧结或固相扩散形成结合。
层间结合:新铺砂层与前一层通过激光重复烧结实现冶金结合,形成三维砂型。
后处理:需进行高温焙烧(如800-1000℃)以去除有机物并增强强度,随后进行表面精整。
高精度:激光光斑直径可小至0.1mm,表面粗糙度Ra≈6.3-12.5μm。
材料要求严格:需砂粒具有良好热响应性(如锆砂、铬铁矿砂),且需添加烧结助剂。
能耗较高:激光器功率通常达数百瓦,运行成本显著高于粘结剂喷射。
残余应力问题:激光快速加热/冷却易导致砂型变形,需优化扫描策略。
Not search wanted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