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:15816873821 / 邮箱: xmjiecheng@foxmail.com
知识
当前位置:3d打印 > 知识 > AI芯片的"退烧革命":3D打印如何用微米级结构驯服千瓦级热量

AI芯片的"退烧革命":3D打印如何用微米级结构驯服千瓦级热量

浏览量:7 发布时间:2025-09-12 13:42:04

随着AI芯片算力突破每秒万亿次操作,单芯片功耗飙升至千瓦级,传统散热方案在热流密度超过500W/cm²时面临失效风险。3D打印技术凭借其突破几何约束的设计自由度,正在重塑AI芯片散热的底层逻辑,通过微结构创新实现从被动散热到主动热管理的范式跃迁。

一、微尺度拓扑优化:突破传统制造极限

传统切削工艺受限于刀具尺寸,无法构建低于100微米的冷却通道。3D打印通过激光选区熔化(SLM)和电化学增材制造(ECAM)技术,可在芯片冷板内部实现50微米级微通道网络。Fabric8Labs开发的ECAM工艺通过电沉积构建33微米分辨率的铜制翅片,较传统钎焊工艺热交换面积提升900%,在英伟达GB200服务器中实现48%的热性能提升。

铂力特团队采用拓扑优化算法,在液冷板内部设计出三周期最小表面(TPMS)晶格结构。该结构在AMD MI350 GPU冷板中实现热阻降低50%,同时将泵送压力降至传统方案的1/4。CT扫描显示,其复杂流道使冷却液形成均匀湍流,消除局部热点。

二、仿生分形设计:自然智慧的工程转化

佐治亚理工团队从蜘蛛网结构中汲取灵感,开发出分形树状微通道网络。该设计通过递归分支结构将冷却液精准引导至芯片热点区域,在5nm硅基冷板中实现300W/cm²的局部冷却能力。实验数据显示,其热均匀性较直线型微通道提升60%,压力损失降低45%。

中国地质大学团队将蝴蝶翅膀鳞片结构引入液冷板设计,通过参数化建模生成具有自相似特征的多级流道。在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芯片测试中,该结构使散热效率提升2.3倍,同时降低30%的冷却液流量需求。

三、多材料复合打印:功能梯度集成

领益智造开发的BigMAC工艺突破单一材料限制,通过多激光头协同打印实现铜-钛合金功能梯度结构。在比亚迪车载AI计算单元中,该技术将高导热铜基体与高强度钛合金支撑结构一体化成型,使散热模组重量减轻42%,同时通过1000小时盐雾测试。

台积电CoWoS封装平台集成微冷却器(IMEC-Si)方案,采用铜柱阵列与有机中介层复合结构。该设计在3000W封装功耗下实现2.5W/mm²的功率密度,较传统热管方案提升3倍,并通过氦气泄漏测试验证其可靠性。

四、智能闭环控制:从静态结构到动态系统

英特尔将机器学习算法嵌入3D打印散热系统,通过实时监测芯片温度场动态调整冷却液流速。在谷歌TPU v5训练集群中,该系统使PUE(电源使用效率)优化18%,单机柜算力密度突破120kW。

康宁与Fraunhofer开发的二维平面玻璃波导方案,为共封装光学(CPO)提供新型光互联结构。其利用热离子交换将单模波导嵌入熔融玻璃面板,实现102.4Tb/s光交换芯片的精准温控,使光模块能耗降低35%。

五、产业化突破:从实验室到数据中心的跨越

全球服务器厂商加速3D打印散热方案部署:
-纬颖与Fabric8Labs合作开发的3.5kW冷板已应用于英伟达GB200机架
-AEWIN采用ECAM技术制造的两相浸没冷板,使数据中心能效比提升21%
-Alloy Enterprises堆锻工艺实现50微米级无焊缝铜冷板量产,月产能达1.5万件

领益智造主导制定的《液冷服务器用冷板技术规范》将50μm微通道蚀刻深度纳入国标,打破美日技术垄断。其东莞基地部署的500台金属3D打印机,可满足每月10万套液冷模组生产需求。

结论

3D打印技术正在重新定义AI芯片散热的物理极限。从微尺度拓扑优化到仿生分形设计,从多材料复合打印到智能闭环控制,这场由增材制造驱动的热管理革命,不仅解决了千瓦级芯片的散热难题,更为6G通信、自动驾驶、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。随着ECAM、堆锻等突破性工艺的商业化落地,一个由3D打印定义的散热新时代已然来临。



TAG:

新闻资讯

Not search wanted articles

no cache
Processed in 0.464106 Second.